大全集团


“中国制造2025”推动电力装备升级

发布时间:2015-05-29 来源:中国电力报 点击次数:0 作者: 打印

大全集团践行产品智能化、生产自动化、管理精细化

         日前,“中国制造2025”总体方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即将发布。该规划将以顶层设计、重点行业等结合的模式出现,内容除转型升级之外,工业化、信息化“两化深度融合”也被重点提及。规划提出了九大任务、十大重点领域和五项重大工程,“电力装备”成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。

  “大全集团很早就关注到德国‘工业4.0’的发展动向,并积极探索‘两化融合’实践之路。在国家层面推出‘中国制造2025’和‘互联网+’战略之后,大全集团加快了有关战略部署。具体来说,一是产品智能化,二是生产智慧化,三是管理信息化”。大全集团总裁徐翔如是说,我国企业不能全盘照搬德国“工业4.0”的模式,而“中国制造2025”恰逢其时的给我国企业指明了道路。
  装备制造业迎颠覆式变革
  从长远来看,“中国制造2025”是中国制造业摆脱困境、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。而电力装备制造业能否在这轮规划中摆脱新一轮重复投资、产能过剩、低效竞争的怪圈,如何将互联网、大数据等与传统制造业紧密结合,将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。
  “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之路要如何走。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并无先例可循,同时也永无止境。怎样走好这条注定艰难的路,必须依靠制度和人才,依靠科技创新。”徐翔介绍说,但在企业创新的同时,国家层面应出台政策保护创新,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,鼓励和支持企业研发创新。
  业内专家认为,“中国制造2025”需借鉴先进企业模式、结合中国企业变革实践经验,引入颠覆传统运营模式的转型升级策略,构建“快+智能”生产体系,构建“短周期、低成本、快反应、高品质”的生产运营体系,并借助信息化平台整合自动化设备、自动化物流,实现工业4.0的“智能生产”。
  事实上,努力构建大幅度缩短制造周期的内部供应链组织、高效流程、市场导向的考核,以及合理的工厂、设备和仓储布局、快速的品种转换、高效的内部物流体系,将带来制造运营模式的颠覆性变革,不仅能够带来响应客户订单能力的大幅提升,更带给企业大幅度的资金压缩和成本降低。
  以大全集团为例,大全集团的创新体现在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。在管理方面,2013年底,大全提出“扁平化管理”模式创新,投资1600万元对全集团数字化综合集成系统进行重构,真正实现组织扁平化、内部市场化、业务流程化、核算精细化和考核数字化,这一改造最终使集团运营成本整体降低2.1%。在技术方面,从单机设备到生产线再到车间乃至工厂,近年来大全进行了多层次、全方位的装备智能改造,“机器换人”渐入佳境。2014年,大全集团投入2000万元对4条光伏组件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。总投资1.5亿元的大全数字化工厂预计明年建成,届时将实现从物料到产品的全过程智能化生产。
  积极探寻智能制造“路径”
  “目前我国电力装备企业的很多产品,在产品性能上已经可以与世界先进产品相媲美,在产品工艺、质量和稳定性上有了明显提高,但在核心技术研发和品牌知名度上还存在差距。”徐翔介绍说,通过相对提高效率和减少用工,技术创新提升了大全集团产品的科技含量与智能化水平,进而推动大全集团转型升级。
  近年来,大全集团通过推进两化深度融合,全面推进公司产品智能化、生产全过程自动化、管理精细化、服务网络化,整合内部资源,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,通过军民融合,实现了原创性技术的突破,进一步缩小了与国际第一梯队的差距,达到国际一流水平。
  首先是产品智能化。近年来,大全集团用于智能化产品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3%左右,重点研究了电力装备的可靠性、配电网络智能控制技术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,实现测量、控制、状态、功能、信息的全方位智能化。共计获得专利964件,其中发明专利101多件,研究成果在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。
  其次是生产自动化。大全集团以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装备为重点,用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网络化的手段,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、故障诊断、质量控制和调度优化,显著提升了生产计划执行的准确率,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,提高了产品质量。2014年,该公司投资2000万元,与罗兰贝格、德勤等国际咨询公司合作,围绕工业4.0、两化融合、智能制造等主题,全面提升公司生产自动化水平,缩短生产周期,提升产品质量。
  再次是管理精细化。2014年,大全集团提出“扁平化”管理创新模式,在信息化、互联网环境下,实现绩效考核、责任追溯、利益分配的新模式。
  另外,在服务网络化方面,大全集团服务网络覆盖全球。打造“面向电气行业的价值链协同云服务平台”,能够为用户提供远程全球故障诊断服务、售前快速协同方案设计与报价服务、工程现场测量与产品优化设计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