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,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,请同意使用所有cookie。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《隐私政策》

卓越绩效管理之过程管理

2015-05-04

分享

过程是组织运营的最基本构成单元,可以理解为一个任务,从输入到输出以达到增值的期望。转化的对象和条件是资源、方法、设施、技能、评价标准等要素。过程管理则是一种人人有过程要求,人人能负责的工作方法和套路。其重要特征是把整个管理过程有机的结合和统一起来,把各项职能转化为过程识别、过程要求确定、过程设计、过程实施、过程控制、过程改进的具体运作:

1、过程识别、过程要求确定

过程识别、过程要求确定是过程管理的源头,也与目标管理息息相关,过程管理本质上是基于目标管理的展开与实施,是“管理中的管理”。因而过程管理首先来源于顶层目标的合理设置,组织应首先根据市场需求和组织特点建立组织经营目标体系。基于经营目标,识别支撑其达到预定结果的各项过程,识别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、相互作用,明确关键过程,并进一步明确关键过程要求。要求通常来自于上一级指标的分解,内外部相关方的需求。目标则来自于历史水平、趋势、对比的综合分析。

2、过程设计

依据确定的要求,按组织经营目标体系,自顶向下,先高层次的过程,后较低层次的过程,进行业务过程优化设计,简化、调整、适当归并业务过程中的操作单元(或作业单元、工序、环节),确定各业务过程的联结方式。对每一业务过程进行定义和描述,确定过程的功能目标、投入和产出,确定作为管理重点的关键业务过程和关键控制点。在此基础上建立组织业务过程模型,并基于过程网络模型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和管理制度、控制措施设计。与此同时,对各项目标达成的风险应予以识别和控制。

3、过程实施、过程控制

根据过程设计,结合过程运行需要合理配置资源,将各项控制措施落到实处。应用计划和控制技术,根据业务过程运行的需要制订经营计划与控制方案,对业务过程运行进行反馈控制和协调。将关键绩效指标用于监测和控制关键过程,同时针对关键绩效指标的过程因素(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、测),运用统计过程控制、测量系统分析、FMEA等方法,使之稳定受控并有足够的能力。过程的追踪查询制度,是保障过程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。此外,以项目运作方式实现的过程,必须定下各项任务的完成期限以保障对过程实施的有效控制。

4、过程改进

以提高过程的绩效为主要目标,持续改进过程。组织可通过分析关键过程的关键绩效指标的水平、趋势,并与适宜的竞争对手和标杆对比,以评价过程实施的有效性和效率,同时综合运用合理化建议、技术革新、QC小组、六西格玛、精益生产、业务流程再造等方法推动过程的改进和创新,并做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改进成果的分享。

看完上面的陈述,可能大家会认为在自身管理实践中,好像一直在应用类似的管理方法,但是实质效果并不明显。其实,想要建立真正有效的过程管理模式,需要在组织变革、制度文化创新、过程系统设计、信息系统建设等很多方面实现突破:

1、组织变革

过程管理是通过组织结构实现的。组织应用过程管理方法,须落实组织创新。以组织业务过程为中心,按业务过程的结构和运行特点进行组织结构设计,改变层次多、部门多的“纵向结构”,建立“横向结构”,即构建具有扁平化、层次少、网络化特点的组织结构,使之具有较强的柔性,可易于针对业务过程运行的变化做出动态调整。如组建人员组合可灵活变动的业务团队,来履行各业务过程管理的职责等。

2、制度文化创新

在组织中应用过程管理方法,对组织管理素质有较高的要求,必须改革传统的管理制度,进行制度文化创新。要按照业务过程管理的要求规定管理人员的职责,建立工作标准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,制订业务过程运行控制和协调规则。要创建团队合作、相互沟通、知识共享、持续学习、持续改进的组织文化。

3、过程的系统设计

在过程设计中,除了需要根据组织经营目标,进行自上向下地设计,围绕上层过程和关键过程设计其他过程外,还应尽量减少过程的层次,把复杂的过程分解为若干较为简单的过程。应用并行工程技术,必要时用模拟的方法对过程设计方案进行预演。通过简化、合并、组合、替代重新规划过程,确定各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及输出与输入关系,使各过程相对独立、边界清楚、接口明确。

4、管理信息系统支撑

各业务过程的运行状况如物流、资金流均可用信息流来进行描述。脱离了过程控制信息的有效采集与管理,过程设计的再科学也无法起到应有效果。组织应用过程管理方法,应利用信息技术,建立能描述各业务过程及业务过程之间信息输入和输出,以及加工处理状况的信息模型,在此基础上建立管理信息系统。系统应具备过程管理数据批量处理、存储、传输、反馈的功能,可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和实时查询。

download.jpg download.jpg
已超过10000+家企业正在使用大全产品

公司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,站在行业前沿,引领行业进步,用先进的技术和产品、实现节能、环保、提质、降耗的目标,为建设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持续做出贡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