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婆的那块田
2015-03-13
分享
同事间聊天经常会问,你家还有人种田么?你家还有多少地?大部分的回答都是摇头不已,个别几个不是田被征了,就是租给人家种了。种田,对我们这一代的人来说,是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词语。陌生在不知不觉间田里的稻子黄了,悄然无息间田里又是绿油油的一片,而熟悉的是肚饿时那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。
外婆今年七十有五,依然固执的奋斗在种田事业的第一线上。看着田里那嫩绿的秧苗,我们或许还会觉得可爱,但那滋润秧苗的黑土地,娇声惯养的我们断然是不会越“雷池”半步的。我们的祖辈父辈们也就像那黑土地一样,我们这一代既抵触着又依赖着。外婆经常念叨的是:如果不种田,你们哪来的吃呢?这话要是在20年前说,那可是激励我们父母勤劳持家的金句良言。可时代不同了,这话如今说出来,换来却是家人的嗤之以鼻。外婆年轻时不仅会种田,还是个小有名气的厨师,经常乡里有哪家办酒席的都请我婆婆去做菜。由于种田种的好,家里粮食多,社会环境也好了,后来婆婆干脆自己做包子干起了买卖,凌晨3点就要起来和面,做完包子后开始蒸,一笼笼包子冒着热气,散发着浓浓的粮食香味,被外婆小心的用布包好后放到她那三轮车的后厢里。出门开始了一天的吆喝,往往一个上午就能把一车包子卖完。外婆很会做销售,她骑着三轮车并不急着拉到集市上去卖,都是看看哪边有工程,哪户人家在盖房子。劳动力密集的地方才有她的市场,一般走完这些地方她才会再去镇上卖。外婆的基因应该完整的遗传给了舅舅,在瞬息万变的社会舅舅抓住了机遇,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富,买了新车,建了豪宅。物质环境是大大改善了,可外婆还是那样,享享清福,安度晚年的这些好像跟她无关。苦了一辈子的外婆很不服老,不卖包子后又开始了她的种田生涯,一讲起什么时候该播种,什么时候该施肥头头是道。子女们看着心疼,她却乐在其中。由于我们家离外婆的田很近,回家的路上每每总能看到外婆田里劳作的身影。身影的背后是舅舅近年刚建的豪华别墅,谁也不会想到,这一身泥浆满脸汗水的老人住的是这么奢华的别墅。舅舅跟外婆关于种田的事争吵无数,生意人喜欢用财富去衡量一个人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。屡屡发现因外婆在田里劳作却忘了关家里的大功率电器而愤怒不已,但又无可奈何。年轻的时候,种田,种好庄稼是外婆引以为豪的事情,可现在为了照顾子女的感受,种田甚至还需要“偷偷摸摸”的进行。对于他们那一代人来讲,自己的土地不种粮食那是要遭人指责的。社会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,快的将新中国第一代庄稼人远远的甩在了身后。虽说外婆种田这事的物质意义并不大,但似乎有一种精神在里头,这种精神给肉体注入了力量,且不说这种力量能够种田什么的,起码让外婆的身子骨比较硬朗。我还是挺支持外婆种田的,不然人要是真的闲着了,那会老的更快,有了个寄托,人也显得活泛。这种庄稼人的精神也值得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去学习,如果你们觉得迷茫的时候,建议你们回去看看自己的祖辈父辈,看看他们是怎样通过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生活的。
公司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,站在行业前沿,引领行业进步,用先进的技术和产品、实现节能、环保、提质、降耗的目标,为建设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持续做出贡献